目前位置: 首頁 > 知識中心 > 個人成長 > 臉書營運長經驗談-找工作 成長潛力比職銜重要

臉書營運長經驗談-找工作 成長潛力比職銜重要

提供機構:

亞太培訓顧問

加入收藏
收件人email:
寄件人姓名:
寄件人email:


(本文摘自天下雜誌出版新書《挺身而進》,作者為臉書營運長)


當時,其他公司願意聘請我擔任執行長,我卻選擇加入臉書擔任營運長。一開始有人質疑,為什麼會選擇「層級較低」的工作,為一個23歲小伙子工作,現在已經沒有人會問我這個問題了。就像我當初選擇谷歌,我把快速成長的潛力與公司使命列為優先條件,那比職銜更重要。

 我加入臉書1個月後,接到羅麗.高勒(Lori Goler)的電話。她當時是eBay資深行銷總監,我跟高勒算是有點私交,但是她一開始就表明談公事,然後直接切入正題。

 高勒說:「我想到臉書跟妳一起工作。我打電話給妳,是想告訴妳我擅長的事、喜歡做的工作。但是,我又想到,我這樣跟大家沒什麼不一樣。所以,我想不如問妳:妳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麼?我可以怎樣幫妳解決問題?」

 我大為驚訝,下巴都要掉到地上了。過去10年,我招募過數千人,從沒聽過任何人說過跟高勒類似的話。大家通常只想找適合自己的職位,並暗示自己的專長可能對公司有所貢獻,但高勒卻把臉書的需求放在最前面。

 這招是殺手鐧,我回高勒說:「我最大的問題就是找人才。所以,妳可以幫我解決。」高勒從來沒想過會做人才招募的工作,但她二話不說就跳入招募工作,甚至同意降一級,因為招募對她來說是新領域。

 高勒願意犧牲年資,換取學習新技能的機會;她投入招募後做得相當出色,幾個月後就升到她現在的職位,領導臉書的人資部門。最近,我問她未來想不想再回行銷工作,高勒覺得自己在人力資源方面,能發揮更全面的影響力。

 我們最常用階梯來比喻工作生涯,但是這個概念,對大多數的上班族來說,已經不適用。2010年,18到46歲的美國人,平均就換了11份工作。這表示加入組織,然後繼續待在組織裡、爬同一個階梯的日子,已不復見。

 高勒常引用《財星》雜誌編輯賽樂絲自創的比喻:「職涯不是階梯,而是像小時候在公園玩的方格攀爬架(jungle gym)。」

 高勒認為,階梯活動是有限的,在階梯上只能上下爬,不是爬、就是離開梯子;方格攀爬架則提供更多的創意探索機會。要爬上階梯頂端,只有一種方法,但要爬到方格攀爬架的頂端,路徑與方法就多了。

 用方格攀爬架的模式思考職涯,對每個人都有益,但對剛進職場、轉換跑道、被文化和制度等外部因素阻礙,或休息一段時間、二度就業的女性,幫助尤其大。

 爬方格攀爬架有時要倒退、繞道,甚至會碰上死角,可培養每個人創造自己獨特發展路徑的能力,也就有更多實踐自我的機會。而且,方格攀爬架上讓人有更好的視野,不再是只有高層的人才有能見度。在過去的階梯上,大多數的攀爬者只能盯著上一層人的屁股。

 用方格攀爬架來形容我的職涯,再恰當不過。年輕的同事和學子常問我如何規劃生涯,我回答沒有規劃,他們的反應先是驚訝,接著鬆了一口氣。知道不需要從一開始就畫出職涯發展路徑,他們似乎得到了鼓勵,尤其目前就業市場非常競爭,求職者常常沒有選擇,只要能找到工作就好,一心祈求那份工作朝不錯的方向發展,所以我的說法聽起來令人安慰。

 我們都希望找到讓自己興奮、投入的工作或角色,但尋找的過程既需要專注,也需要保持彈性,所以我建議訂定雙管齊下的2個目標:一個是長期夢想,一個是18個月的計劃。

 搶搭高潛力的火箭

 我在財政部工作的4年,遠遠地目睹了第一波科技狂潮。它的影響明顯可見,吸引力遠超過可以穿牛仔褲上班。科技改變了溝通方式,也改變了生活,不只是在美國和已開發國家,而是遍及世界。我的新夢想隨之浮現。

 柯林頓總統卸任後,我的公職生涯也結束了。我決定搬到矽谷。在2001年,那其實是充滿了問號的決定。當時,科技泡沫剛破滅,科技業還在餘震中蹣跚前進、試圖站穩腳步,我給自己4個月時間找工作,結果我花了將近1年,才找到新工作。

 我在矽谷找工作的過程中,有興奮、也有挫敗。例如,我見到心儀的企業偶像─eBay執行長梅格.惠特曼(Meg Whitman),但也遇到一位高階經理人在面試我時,劈頭就說她的公司永遠不會考慮雇用我這樣的人,因為公職經歷無法適應科技業。

 施密特 點醒夢中人

 幸好,不是每個人的看法,都跟那位高階經理人一樣。我在財政部工作時,曾和艾瑞克.施密特(Eric Schmidt)見過幾次面。施密特到當時名氣還沒有那麼大的谷歌當執行長後,我就去拜訪他。我跟谷歌創辦人面試幾輪後,他們給了我工作機會。

 當時,我銀行帳戶存款正迅速減少,是該恢復工作、賺錢了。我依照典型MBA習慣的做法,做了一張試算表,把我的工作機會依序排一直行,再把選擇標準橫列在上面,然後比較每份工作的角色、職責等。雖然我心底想要加入谷歌,認同谷歌彙整全球資訊供大眾使用的使命,但用我排的那份試算表來看,谷歌的得分卻是最低。

 我又回去找施密特,跟他說明我的困擾。其他同時給我工作機會的公司,提供的是實實在在的工作,帶團隊、有明確的目標。但是在谷歌,我將是第一個「事業單位總經理」,聽起來很棒,但擺在眼前的事實是,谷歌沒有劃分事業單位,實際上無事管理。當時谷歌提供我的工作,不僅層級比其他選擇低,更重要的是,我完全不清楚那份工作要做什麼。

 施密特的回應,或許是我這輩子聽過最棒的生涯建議。他一手蓋住我的試算表,然後解釋,挑選工作唯一重要的選擇標準,就是「快速成長」。

 公司快速成長時,要做的事情比做事的人還多;公司成長緩慢或不成長時,要做的事情就比較少。太多人沒事做,組織就變得官僚、停滯,人人得過且過。

 施密特告訴我:「如果有人給妳一個火箭上的座位,別問位子在哪裡,上火箭就對了!當下,我就決定加入谷歌。谷歌那時候還小、運作有點亂,但它就是一個火箭。更重要的是,我打從心底深信那個火箭的使命。

 這些年來,我把施密特的建議告訴無數人,鼓勵他們把生涯試算表縮減到只剩下一欄「成長潛力」。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在高科技產業工作,或都渴望進入高科技產業,但是任何領域都有成長潛力比較高的工作。如果是在比較成熟的產業,還是可以在自己的公司裡,尋找高潛力的火箭─正在擴張的部門或團隊。

 穩定vs.成長機會

 我在谷歌的18個月計劃,後來延長為6年半,跟這些真正的夢想家共事期間,學到的遠超過我的想像,但最後我還是覺得時候到了,該在方格攀爬架上移動了。

 私底下,我並不是喜歡擁抱不確定的人。但在專業上,我學會接受甚至擁抱不確定。冒險,加上好的運氣,我進了谷歌。而且結果出乎意料好,所以我決定再次冒險,進入臉書。


日期:2013-09-06    出處:天下雜誌出版新書《挺身而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