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回自己的時間

提供機構:

亞太培訓顧問

 你曾經享受過一個真正的假期,而且是至少長達兩星期? 從那次的假期到現在,已經過了多久? 有多久不曾抽空從事自己喜愛的工作? 你認為自己別無選擇,你需要這份工作,卻害怕表達意見。 你該怎麼做,又能怎麼做,以求改善工作條件?

知名的媒體記者喬.羅賓森(Joe Robinson)最近出版了《別做老闆的奴隸》(Work to Live)新書,針對美國人「假期匱乏」的現象有深入的研究,並曾在各大媒體發表相關文章。

對於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喬.羅賓森認為其實有一大部分決定於你想要掌控自己生活的決心與意願。改變就在一念之間,對於自己的時間,其實工作者本身有更大的影響能力。以下是他提出的10點建議。

1.拋卻工作罪惡感。

雖然有些加班情況與工作計劃的截止期限有關,另一些則來自於上司的直接要求。但仍有許多情況,是因為沒有人準時下班,所以你也不敢離開,不希望和別人不一樣。

不要再為任何理由而覺得自己在辦公室做得不夠多、留得不夠久。著眼於具體的工作成果、而非外在表象,並且確定老闆知道這些成果。

2.休息一下,完成更多。

我們讓自己沉迷在追求生產的狂熱心態中,就像置身於賽車軌道上一樣,說服自己相信一秒鐘也不可停息。一項由牛津健保公司(Oxford Health Plans)進行的研究發現,目前有32%的勞工都在辦公桌前吃午餐。

然而,根據數十項研究報導,在午間花15分鐘小睡一場,可以大幅提高一個人的警覺性,改善工作表現,並增進整體的健康狀況。別再以忙碌作為藉口,你絕對可以挪出15分鐘的讓自己休息。

3.向加班說「不」。

溝通技巧是解決問題一個很重要的關鍵。你必須據實告訴老闆工作過量的狀況,提出你認為可行的解決方法。切記不要採取對抗的姿態,應該同時考量老闆的立場,以合作的態度共同協商出雙贏的結果。

4.停止匆促而忙碌的生活步調。

愈來愈多人發現自己正在與機器競賽,因而夜以繼日的瘋狂工作,連假期也不例外。人們慌慌張張、想要更迅速的完成更多,總是試圖抵達下一個目的地。就一、兩星期的生活做一份時間明細表。

在一本日誌上記下自己每天花掉時間的方式。在這個記錄過程中,使用時間的模式會逐漸浮現,例如時間在哪個地方被浪費掉、你在哪些事情上投注了過多的時間、時間的安排有哪些不太妥當。

5.別把自己累倒。

你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而犧牲時間和健康,並且將任何違反這種慷慨赴義精神的行為視為軟弱無能。其實根本沒有必要。

與其把感冒或其他疾病當成對工作無所助益的干擾,不如將它們視為一些機會,使你能夠恢復體力,以便應付未來一年的工作需要。

同時也讓這些病痛提醒你:如果你不好好照顧自己的話,將可能面臨完全失去行為能力的下場。

6.明瞭自己的工作權利。

雖然老闆確實擁有相當大的權力,但事實上,你在職場中確實擁有一些權利,有些你自己可能不知道。在職場中善用權益的最好方法,便是徹底瞭解它們的內容。

你應該讓自己熟悉公司的政策,利用網路或圖書館研究職場法規,向政府機關查詢,或是到書店挑選說明雇員權益的書籍。在提出任何要求之前,你必須做好自己的功課。

7.不要浪費你的休假時間。

某些企業文化會鼓勵成員競相誇耀過度工作的程度,這種風氣可能讓你以為自己應該放棄或縮短假期。然而,如果公司明文制定了休假政策,無論是紙上談兵、或是切實奉行,你都有權依法享用所有的假期。

8.爭取更少工時,更多假期。

為自己的需要提出要求。除非雇主知道你想要什麼,否則你不可能會得到它。你必須證明自己可以同時滿足公司的需求。重點是,因為這些充電的時間將使你恢復活力,你的工作效率和生產力都將因此提高。

9.在工作與家庭之間畫下界線。

拜科技奇蹟之賜,如今有愈來愈多的人需要時時與辦公室保持聯絡。你每天查看幾次電子郵件信箱?這條戒律理直氣壯地侵入你的假期、家庭、汽車、車庫或浴室,把你原本可以自由運用的時間剁削成碎屑。

你需要有能力告訴自己(一開始可以大聲說出來):我現在要把工作的開關關掉了。關掉辦公室的燈,將咖啡杯倒扣。尋找一些儀式,藉以幫助自己確定一天的工作已經結束。

此外,你必須學著把生活區隔成不同的部分,把工作留在它所屬的時段裡,向它道別,然後安然邁向夜晚或週末。

10.辭掉要命的工作。

有些時候,受夠了就是受夠了。當健康或精神受到工作攻擊,而你在用盡一切努力之後,仍然無法改變現狀時,便有違反這條戒律的必要。我們必須將每一項工作看成類似顧問性質的短期合約。

換句話說,就是不把自己當成隸屬於這家公司的長期員工,保持獨立性,並且在尊重契約的精神下各取所需,維持更換職務的彈性空間。

書名:《別做老闆的奴隸》(Work to Live)

作者:喬.羅賓森(Joe Robinson)

出版公司:Perigee Books

出版日期:2003年1月(中文版將由《天下雜誌》出版)

出處:2003-09 Cheers雜誌36期 文章出自《別做老闆的奴隸》